栏目:hua 查看: 13
犹“化险为夷”。见“化险为夷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化险为夷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吐蕃本是中国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,早就和中原的汉人有往来,唐朝时的接触亦颇为频繁,太宗贞观年间,更与唐宗室通婚和亲。安史之乱后,唐的国际地位出现了变化,西南防务无暇顾及,自此边疆民族常乘机侵扰边境。代宗广德元年,吐蕃一度攻入长安,使代宗东逃至陕州,后在郭子仪的领兵抗御下,吐蕃虽然退兵,却仍时常威胁京畿重地及陇右、剑南诸地。大历十二年,吐蕃又来犯,朝廷派崔宁应战,告捷,据史书载:“破吐蕃十万,斩首八千,生擒九百人。” 韩云卿〈平蛮颂〉一文即记此事。文中赞颂唐王朝对战败部族的处置极为妥当,使为恶者受到应有的惩处,自新者得到适合的嘉勉,“变氛沴为阳煦,化险阻为夷途”,即把原有的灾祸之气转变成和煦的暖阳,坎坷堪忧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。后来“化险为夷”从这里演变而出,被用来形容转化危险为平安。
01.清・林则徐《林文忠公政书・东河奏稿・补授河督谢恩并陈不谙河务下忱折》:“河臣总揽全局,筹度机宜,必须明晓工程,胸有把握,始能厘工剔弊,化险为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