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ji 查看: 5
犹“饥不择食”。见“饥不择食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饥不择食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经问孟子:“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,可以建立像管仲、晏婴那样的功业吗?”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,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,而且人民众多,但因为欠缺一个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,使得长久处在暴政之中的人民,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“饥者易为食,渴者易为饮”的人一样急切,所以若是齐国在此时施行仁政,和古代相比,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,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。后来“饥不择食”这句成语,就从“饥者易为食”演变而出,用来指饥饿的人不选择食物。亦用来比喻急需时不暇选择。
01.明・李贽〈子由解老序〉:“道之于孔、老,犹稻黍之于南北也,足乎此者,虽无羡于彼,而顾可弃之哉!何也?至饱者各足,而真饥者无择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