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yu 查看: 7
盖:遮掩;弥:更加;彰:明显。
要掩盖坏事的真相;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。
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七年》:“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盖而名章,惩不义也。”
用法:紧缩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例子:与其欲盖弥彰,倒不如自己先认了。(闻一多《画展》)
辨形:“弥”,不能写作“狝”;“彰”,不能写作“障”、“章”。
歇后语: 抓灰盖屎 —— 欲盖弥彰
谜语: 拔灰 (谜底:欲盖弥彰)
故事: 春秋时期,齐国大臣崔杼谋杀齐庄公,为掩盖自己的罪行,强令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的死写成病死的,正直的太史如实记下“弑君”事实,崔杼杀了太史,太史的两个弟弟也是如此被杀害,结果弑君之罪没有掩盖,反而非常清楚暴露出来。
形容想要掩饰过失,反而使过失更加明显。语本《左传・昭公三十一年》。
冬,邾黑肱以滥来奔,贱而书名,重地故也。君子曰:“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。夫有所有名,而不如其已。以地叛,虽贱必书地,以名其人,终为不义,弗可灭已。是故君子动则思礼,行则思义,不为利,不为义。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盖而名,惩不义也。齐豹为卫司寇,守嗣大夫,作而不义,其书为「盗”。邾庶其、莒牟夷、邾黑肱以土地出,求食而已,不求其名,贱而必书。此二物者,所以惩肆而去贪也。若艰难其身,以险危大人,而有名章彻,攻难之士,将奔走之。若窃邑叛君,以徼大利而无名,贪冒之民・将寘力焉。是以《春秋》书齐豹曰“盗”,三叛人名,以惩不义,数恶无礼,其善志也。故曰:《春秋》之称微而显,婉而辨。上之人能使昭明,善人劝焉,淫人惧焉,是以君子贵之。
[1]回:违反。
[2]疚:音jiundefined,惭愧后悔。
[3]章:表扬、显扬。
孔子的《春秋》,在鲁昭公三十一年记载了一条史事:“冬,黑肱以滥来奔。”《左传》对这条记载作了这样的阐释:鲁昭公三十一年冬天,邾国人黑肱带著滥城投奔鲁国。按《春秋》的笔法,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节的事情并不值得记载,这则史事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关系到鲁国的国土变动。君子说:“出名不可以不慎重,就像黑肱,虽然他带著土地投奔鲁国,是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,但是被史书记录下来,反而留下坏名声。所以君子在行动时会想到礼,在做事时会想到义,不会为了利益违背礼,也不会作出不义的事后,才感到愧疚。有的人想追求名声,《春秋》却不加记载,有的人想要掩饰,反而被明白地记了下来,这是为了惩罚不义之人。”后来“欲盖弥彰”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“欲盖而名章”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想要掩饰过失,反而使过失更加明显。
01.宋・徐铉〈筠州刺史林延皓责受制〉:“证据明具,词理俱穷,殊不省非,更为文过,谓竞厮养,为欺以对,狱官为羞,欲盖弥彰,侮我何甚!”
02.《资治通鉴・卷一九六・唐纪一二・太宗贞观十六年》:“陛下临朝,常以至公为言,退而行之,未免私僻。或畏人知,横加威怒,欲盖弥彰,竟有何益!”
03.明・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・补遗・卷三・刑部・戊戌谤书・闺鉴图说跋》:“人谓吕因败露难容,乃上忧危一疏,号泣朝门,无乃欲盖而弥彰。”
04.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卷一三・槐西杂志三》:“谁呼汝为鬼魅?而先辨非鬼非魅也,非欲盖弥彰乎?”
语义形容想要掩饰过失,反而使过失更加显明。
类别用在“处事不当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忙于辩解的样子,简直就是欲盖弥彰,不打自招。
②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,越显得心虚,真是欲盖弥彰。
③纸包不住火,这事他欲盖弥彰,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。
④他做了错误的决策后,还想只手遮天,看来只会欲盖弥彰。
⑤事实已摆在眼前,最好承认错误,一味掩饰,只会欲盖弥彰。
⑥如果做错事,却想掩饰,结果只会欲盖弥彰,使得小事酿成大事。
⑦他那卑劣的行事风格,何人不晓?他如想隐瞒,只会欲盖弥彰而已。
⑧这个小偷非常狡猾,企图瞒过警方,没想到欲盖弥彰,反被看出破绽。
⑨这事本就是我们不对,如果想遮掩,最后一定会落得欲盖弥彰,反而难堪。
⑩他为了逃避法律责任,编了一大堆理由,没想到欲盖弥彰,反而露出马脚。
⑪老师才进教室,小华就欲盖弥彰地说:“玻璃不是我打破的,我没有在教室里打球。”
形音彰,音zhāng,明显。不可写作“障”。
He 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
隠(かく)すより現(あら)わる
plus on cherche à se dissimuler,plus on se dévoile(qui s'excuse s'accuse)
Je mehr man etwas zu vertuschen sucht,desto mehr verrǎt man sich
шила в мешке не утаиш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