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 zi

子虚乌有

栏目:zi 查看: 7

子虚乌有的意思,下面是子虚乌有的详情
  • 子虚乌有的拼音:  zǐ xū wū yǒu
  • 子虚乌有的注音:  ㄗˇ ㄒㄩ ㄨ ㄧㄡˇ
  • 子虚乌有的繁体字:  子虛烏有
  • 子虚乌有的近义词:  捕风捉影,荒诞不经
  • 子虚乌有反义词:  千真万确,铁证如山,勿庸置疑
  • 子虚乌有的组合结构:  abcd 联合式
  •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(子虚、乌有:人名)。

    出处汉・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楚使子虚使于齐,王悉发车骑,与使者出畋。畋罢,子虚过奼乌有先生,亡是公存焉。”

    用法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
    例子文贵征实,不蕲于振奇,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。(清・沈惟贤《万国演义序》)

    辨形“乌”,不能写作“鸟”。

    辨析子虚乌有”与“荒诞不经”有别:“子虚乌有”侧重于形容不存在;“荒诞不经”侧重于形容不合理。

    谜语 一点不在乎 (谜底:子虚乌有)

    故事 西汉时期,司马相如写的《子虚赋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。《子虚赋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。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。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,故意贬低齐王。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,向子虚发难。

    【释义】

    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〈子虚赋〉中虚构的人物。#典出《史记・卷一一七・司马相如列传》。后用“子虚乌有”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。

    【典源】

    #《史记・卷一一七・司马相如列传》

   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,侍上。上读〈子虚赋〉而善之,曰:“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!”得意曰:“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。”上惊,乃召问相如。相如曰:“有是。然此乃诸侯之事,未足观也。请为天子游猎赋,赋成奏之。”上许,令尚书给笔札。以“”,虚言也,;“乌有先生”者,此事也,“无是公”者,无是人也,明天子之义。故空借此三人为辞,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。其卒章归之于节俭,因以风谏。奏之天子,天子大说。

    注解

    [1]相如:司马相如(公元前179—前117),字长卿,汉蜀郡成都人。为人口吃而善著书,景帝时为武骑常侍,后称病免官。复以子虚赋得武帝赏识,又作上林赋以献,拜为郎。后奉使西南,转迁孝文园令。相如之赋,词藻瑰丽,气韵排宕,为汉赋辞宗,影响当代及后世甚钜。亦称为“马相如”。

    [2]子虚:司马相如〈子虚赋〉中的虚构人物,为楚国的使臣。以“子虚”为名,取其虚言义,表所言者皆虚假不真实。

    [3]为楚称:称道楚国的盛况。楚,国名。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
    [4]乌有:司马相如〈子虚赋〉中的虚构人物。以“乌有”为名,取其无有义,表所言者皆无此事。作者藉齐国乌有先生之口,提出各种问题。

    [5]为齐难:反问齐国的情况。难,音nàn,质问。齐,国名。战国七雄之一,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、河北省东南部一带。

    参考

    另可参考:《汉书・卷一○○・叙传下》

    【典故】

   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,年轻时,曾在梁孝王处当了几年的门客。那段时间里,他与众多文士来往,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础。梁孝王死后,相如返回家乡,过著贫困的生活,直到喜好辞赋的汉武帝即位,命运才有所好转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武帝读到司马相如创作的〈子虚赋〉时,极为赞赏,他以为是前人的佳作,于是叹惜道:“可惜我不能与这样的人生在同时!”当时有个狗监(主管饲养天子猎犬的官)在旁,他恰好是相如的同乡,便禀告武帝说:“这篇文章其实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。”武帝一听,立即召见相如。相如告诉武帝:“这篇赋确实是我写的,不过它的内容只是叙述诸侯的游猎而已,没什么可观之处,请您让我再写一篇描述天子游猎的赋。”武帝十分高兴,便请他立即创作,相如于是再写〈上林赋〉。至于那篇让武帝一见便赞赏不已的〈子虚赋〉,内容中是以虚设的“子虚”、“乌有先生”与“无是公”三人进行对话。楚人子虚出使齐国,齐王派人陪他游猎,后来子虚在乌有先生面前故意谈起此事,然后借吹嘘楚王畋猎之盛况以贬低齐王。乌有先生为维护齐王而反问子虚很多问题,并评论楚王为“奢言淫乐而显侈靡”。无是公听了两人的争辩,又以周天子畋猎之盛大来压倒楚、齐两国。文章终了时,则归结到反对奢侈淫靡而提倡节俭。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完全是虚构的,连“子虚”、“乌有”等人名其实也是不存在的,后来便用“子虚乌有”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,例如:“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,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。”

    【书证】

      01.《汉书・卷一○○下・叙传下》:“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,寓言淫丽,托风终始,多识博物,有可观采,蔚为辞宗,赋颂之首。”

      02.明・汤显祖《南柯记》第一五出:“添故事与龟山荣耀,赏他何官则好?笑子虚乌有,寡人得侍同朝。”

      03.清・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・卷一○・吴喆》:“今与子相聚,殊乖所望,岂其讹以传讹,本属子虚乌有乎?”

      04.清・陈康祺《郎潜纪闻二笔・卷一○・国初满洲武将得力于三国演义》:“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,多取材于陈寿、习凿齿之书,不尽子虚乌有也。”

      05.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卷五・滦阳消夏录五》:“然其事为理所宜有,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。”

    【用法】

    语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。

    类别用在“虚假不实”的表述上。

    例句

    他讲的那些故事只是子虚乌有,你居然会相信?

    为了行骗,他子虚乌有地对外宣称自己是个富豪之子。

    他的这些罪名都是子虚乌有,完全是背后有人恶意抹黑。

    敌人为了除掉他,罗织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罪名来陷害他。

    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,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。

    这部小说描写的虽然是子虚乌有的幻想世界,所要表达的意念,却比现实世界还要真实深刻。

展开全文
上一组:自强不息
下一组:自命不凡
输入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