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deng 查看: 12
等:相同;量:估量;评价;齐:一样。
不顾事物的区别;作同等看待。
出处:清・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:“或带烟月而益韵,托雨露而成润,意境可以稍变,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;用于否定句。
例子:他们二人的工作成绩不可等量齐观。
正音:“量”,读作“liàng”,不能读作“liáng”。
辨形:“观”,不能写作“关”。
辨析:“等量齐观”和“同日而语”;“相提并论”;都表示把不同的等同起来。但“等量齐观”只能用对待事物;表示同等看待;“同日而语”表示同样看待或相比;并有时间上的差别;“相提并论”指就不同性质的对象放在一起谈论;可以用于人;也可以用于物。
谜语: 设置公平秤 (谜底:等量齐观)
不分轻重,一律同等看待。※#语或出清・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・卷三・刘仲尹参涪翁得法》。△“相提并论”
为小传云:“诗乐府俱有,参而得法者也。”则以谓学涪翁而意境稍变者也。尝以林木佳胜比之。涪翁信能郁苍耸秀,其不甚经意处,亦复老干枒杈,第无丑枝,斯其所以为涪翁耳。龙山苍秀,庶几近似。设令为枒杈,必不逮远甚。或带烟月而益韵,托雨露而成润,意境可以稍变,然而等量齐观也。
[1]况周颐:字夔笙,号蕙风,著有《蕙风词话》一书。书中,他认为填词重在抒写性情襟抱,并以沉著浑厚的宋词为规范,偏重在气格和意境。书中并评论古人的词,兼及记事和考证。
[2]典故或见于清・周中孚《郑堂札记》卷五。
[3]元遗山:元好问(公元1190—1257),字裕之,号遗山,金秀容人。系出元魏,七岁能诗,兴定三年进士,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,金亡不仕。古文继承韩柳,结构严密。诗主风骨,反对浮艳。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。
[4]刘龙山仲尹:刘仲尹,字致君,号龙山,金盖州人,生卒年不详。能作诗。
[5]譔:音zhuàn,著述。
[6]蕴藉:含蓄不外露。
[7]涪翁:黄庭坚(公元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又号涪翁,宋分宁人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。工诗,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,并擅行、草书。涪,音fú。
[8]蒙:无知者。此处为况周颐自谦之词。
[9]乌可:怎可。
清・周中孚《郑堂札记》卷五
王弇州之才,十倍李沧溟,当上与北地、信阳鼎立。若李沧溟者,诸体俱少完善,惟七绝差胜,祇堪与谢四溟之五律等量齐观。
“等量齐观”的“等”、“齐”都有等同、相同的意思,所以这句成语就有一齐、同等看待的意思。清代况周颐在《蕙风词话・卷三・刘仲尹参涪翁得法》中表明,他并不完全赞同元好问说刘仲尹诗学习黄庭坚而得法这个论点,以为只是学涪翁而意境稍变而已。文中就用了这句成语。况周颐认为刘氏虽然是学法于黄庭坚,但两人诗中的境界则大不相同。好比林木佳胜,黄庭坚的诗能够郁苍耸秀,即便不经意的地方,也像老干杈枒一样,没有一根丑枝。而刘仲尹的诗苍秀大概可以与黄庭坚相似,但在不经意处的杈枒,则不及庭坚远甚!这就好像两人同样写景,有一个添加了朦胧明月来增加韵味,补写了雨露而转具湿润的感受。对词的意境可以稍作改变,但怎么可以说两个人的作品不分上下,同等看待呢?
01.清・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・卷三・刘仲尹参涪翁得法》:“龙山苍秀,庶几近似。设令为枒杈,必不逮远甚。或带烟月而益韵,托雨露而成润,意境可以稍变,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。”(源)
02.清・周中孚《郑堂札记》卷五:“若李沧溟者,诸体俱少完善,惟七绝差胜,祇堪与谢四溟之五律等量齐观。”
语义不分轻重,一律同等看待。
类别用在“同等对待”的表述上。
①鸡鹜与凤雏,岂能等量齐观?
②天地间事物本来就参差不齐,怎么可以等量齐观呢?
③这两篇论文虽然性质相似,但析论功力不同,怎能等量齐观?
④这几种作法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同,当然要审慎评估,绝不能等量齐观。
⑤这两样东西虽然看起来差不多,但材质不同,是不能等量齐观的。
⑥做事要懂得分轻重缓急、先后次序,不能一律等量齐观,全部混淆在一起。
⑦甲乙两人的成绩相差那么远,怎么可能等量齐观,一律叙奖,这是很不公允的。
同义“等量齐观”及“相提并论”都有同等对待的意思。
异义“等量齐观”侧重于不分事物之间的差异;“相提并论”侧重于事物的并列比较。
等量齐观 | 相提并论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✅ | ❌ | 做事要懂得分轻重缓急、先后次序,不能一律等量齐观,全部混淆在一起。 |
❌ | ✅ | 我们职棒发展的历史太短,无法与美、日等国相提并论。 |
be regarded as equal
etwas mit etwas gleichsetzen(alles in eine Topf werfen)
стáвить на одну дóску